哲理故事:梦想,从来不卑微

哲理故事 时间:2020-05-02 23:43:46 我要投稿

  20xx年4月,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教授与另外两名着名学者联名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送到了教育部,请求特批一位只有高中文凭的38岁的三轮车夫考博士,申请很快就得到了许可。而这位三轮车夫也不负厚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层层考核,最终以“准博士生”的身份叩开了复旦大学的校门,这位三轮车夫就是蔡伟。

哲理故事:梦想,从来不卑微

  从小时候开始,蔡伟就很喜欢古代文学,他还特别喜欢练习书法,没想到正是在临摹书帖时,他对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一开始蔡伟的语言成绩就已经出类拔萃,有时语文老师遇到生僻字也会向他请教。高二时,蔡伟在《文史》上偶然看到裘锡圭教授的一篇论文,从此被研究古文字的学科——“小学”所深深吸引。可是,由于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好,蔡伟没有越过高考这关,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家胶管厂的工人。

  由于胶管厂经济效益不好,3年后蔡伟下岗了,他先是在一家商场门口摆摊维持生计,之后又蹬起了三轮车。对于物质生活蔡伟没有太高的要求,工作之余他将古文字研究当成了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

  凡是能抽出来的时间,蔡伟大部分都泡在锦州市图书馆里,在这里蔡伟饱读古代经典。但是图书馆中有很多古籍不能外借,复印对蔡伟来说又太贵了,于是他想出了一招:抄。《方言》和《尔雅》这两本晦涩难懂的“小学”典籍也被他全文抄写了下来,而且倒背如流。在手抄《尔雅》的扉页上,蔡伟还写上“积微言细,自就鸿文”,意思是从细微处积累,努力奋进,最终取得大成就,这是他的'自勉,也是一直藏在他心中的梦想。

  有些人对蔡伟的行为很不理解,觉得他有点傻。“一个摆地摊、蹬三轮的,还要抽时间看书,真酸”,“饭都吃不饱了,还有工夫看‘闲书’,真是不务正业”。但对于蔡伟而言,研究古文字带给他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1995年,一直坚持自学的蔡伟给裘锡圭教授写了一封信。在学术圈内,裘教授的严谨务实,是出了名的,看了蔡伟提出的一些学术见解后,裘教授大为赞赏,回信鼓励他:“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7年,裘锡圭教授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看到文章后写信告知裘教授“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后来裘教授又在《文物》上发表文章《“佐子”应读为“嗟子”》,并热情称赞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20xx年之后,蔡伟在国学网上陆续发了一些文章,“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教授说,蔡伟的一些想法很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极’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对我很有启发。”

  20xx年9月,经专家引荐,蔡伟来到上海,参与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的整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共事,蔡伟在古文字研究上表现出的能力让同事们刮目相看。特别是蔡伟对古籍经典有惊人的记忆,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生需要找很久的资料或史实,蔡伟竟然能马上说明出处,并能迅速翻阅到某本古籍的第几页佐证。这次合作让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教授们达成了共识:一定要破格吸收蔡伟报考博士,成为古文字研究的专业人员。

  20xx年4月,在裘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推荐下,已经坚持自学20年的蔡伟终于获得了考博的机会并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都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是卑微的人依然可以有梦想,梦想却从来都不卑微,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全世界,我已梦想成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