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本质是选择,被无数人用饱经世事的眼光剖析却仍是迂回于生命各处的漩涡。选择必有取舍,也正是“舍”的痛苦让人选择过后仍然耿耿于怀。更糟的是,道路上的多种取舍方式常常让中国人最纠结的“两难”演变为卢浮宫繁多名画般的困难重重。但只要有一种取舍的理性,即使并不为人所赞同,结果于自己也是完美的。
理性取舍不必成为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公约,但一定有着个人的清明。卢浮宫失火救画的问题仅仅是社会中人们面临多重抉择的射影,但其多样的回答恰恰又是在取舍中价值判断的高度概括。价值的选择指向利益,个人喜好的选择指向感性,地点的选择指向效率。第一,三种或许最为社会接纳,但谁又能说忠于内心情感,让取舍的结果不致于带来终日的遗憾不是一种理性呢?救画的问题以“你”作主语,人生的取舍也应是个人审视下的结果,对外诱惑的弃绝。罗素口中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也必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参差”,不放纵,不拘谨,由忠于内心的理性。
以理性左右取舍,实际上是专注于“取”的过程,为心灵带来损失的慰藉。塞内加以一位妇人痛失爱子,不断质疑“为什么是我”的痛苦评论世人对于生活,总是着眼于缺失而忽略更大的缺失与自己的幸运。为了不陷入这种痛苦中,我们生活的取舍,应该是以理性完成一种“得到”的`衡量,清醒地思考拥有而非追究失去;理性所以审慎,我们不一定步步为营,但以理性的眼光寻找获取的终点,取舍也就不再艰难。
“理性”并非机械化的冷漠判决,反而让个体更有选择的果敢,无悔于内心。许多人谈及理性常常是惶恐的,惶恐于字面上的“冷漠”与其维持清醒的要求。胡塞尔终其一生逃避理性,企图跳脱以此指导的生活,然而最终在行事与判断上还是跃入永恒的理性当中。理性其实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亲切的思考方式,陪伴个人一生的抉择,也获得心的无愧。
理性行事,必有完美的取舍。